甘肃张掖:“匠心”赋能“非遗”传承******
甘肃张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匠心”赋能“非遗”传承
近日,走进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职教中心,操场上彩条飘扬、人头攒动,顶碗舞、打夯歌、面塑、树皮木塑画等“非遗”技能项目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
这是该校今年举办的县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上的一幕。“把‘非遗’技能纳入市级技能大赛,让匠心遇上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双赢之举,既承载了中职学生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也让学生们感悟到了中华文脉,增强了文化自信。”民乐县职教中心副校长颜鹏说。
2010年以来,张掖市将地方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师生生活,并纳入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学促传,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有效增进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促进了“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
山丹培黎学校教师高云琴是市级“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她通过多样的活态传承方式,大胆创新烙画工艺,积极尝试纸烙画创作,使其焕发新生。
2015年,高云琴主持成立了“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工作室”。由她申报的纸烙画开发及人才培训项目被列为张掖市重点人才发展项目,仅工作室就培养近1000名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剪纸和烙画技术,多人获得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奖项。
目前,张掖市的7所中职学校均把“非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融入专业课教学和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常态化的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助推乡村振兴。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繁衍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习俗和传统文化,积淀了涵盖语言、文学、历史、民俗、歌舞等诸多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该县职教中心开设了以裕固族服饰配件、皮雕、刺绣等为主的“非遗”技艺传承课程,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期到校授课,并采取“工作室+项目+产品”的模式,充分发挥民俗文化模块化教学优势,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并肩同行,促进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此外,县上还设有裕固族刺绣、婚俗、服饰、民歌和织褐子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民俗文化节会、培养工艺传人、开发特色创意产品和“非遗”进校园常态化等方式,唤醒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本报记者 尹晓军 特约通讯员 王增智)
“新春暖心包”温暖侨心送牵挂******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刘立琨)2023年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联合部分侨乡省(区、市)侨办准备了6万余份“新春暖心包”,发往46个国家的侨胞手中。
图为工作人员准备“新春暖心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侨办供图据了解,今年参与“新春暖心包”的省(区、市)增至15个,暖心包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包括一封以国务院侨办主任陈旭名义发出的“新春家书”和体现“年味儿”和“亲情乡韵”的小礼品。浙江省侨办准备了杭州亚运特许纪念套装,天津市侨办的暖心包里有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省侨办则挑选了蔚县手工剪纸和纸雕宫灯……每份“新春暖心包”的背后,都是浓浓的乡情和牵挂。
各地侨办工作人员连日来加班加点,以便海外侨胞能在节前及时收到家乡问候。“今年对流程更熟悉了,运输成本也进一步优化,各方的配合衔接、准备工作越发顺畅。”四川省侨办的工作人员说,成本尽量都用在了“暖心包”的文化特色上。
图为待启运的“新春暖心包”。四川省侨办供图北京已连续三年参与“新春暖心包”活动,今年准备了“兔儿爷”泥彩塑,寓意祥瑞安康,希望能在兔年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祝福。
天津是今年第一次参与“新春暖心包”活动。天津市侨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新春暖心包”的内容经过多次筛选,每幅“连年有余”年画都是纯手工制作。“杨柳青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五道工艺制作,体现了天津的民俗文化和城市魅力。”
黑龙江省侨办送出的“新春暖心包”里有北大荒的黑木耳和香菇,轻便易保存。黑龙江的“新春暖心包”已于12月28日启运,第一批已顺利运抵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图为“新春暖心包”启运仪式。重庆市侨办供图目前各地侨办准备的“新春暖心包”已陆续筹备完毕并发往海外,运抵目的地后将由各驻外使领馆联合当地侨团发送到海外侨胞手中。
“新春暖心包”是国务院侨办“暖侨行动”的品牌活动之一,自2021年起,已联合16个重点侨乡省(区、市)向62个国家及地区侨界寄赠“暖心包”超过10万份,2023年也是活动发起以来寄送规模最大、寄送国家范围最广的一年。(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